引言
1962年,对于世界而言是重要的一年。这一年,被美苏两大超级强权同时捧着的“不结盟运动领袖”印度,被中国暴打了一顿。
中国军队的前锋,甚至一路直逼印度首都新德里。无论是赫鲁晓夫还是肯尼迪,无一不被中国军队的雷厉风行所震惊。
然而,就在中国军队一路势如破竹下,却突然选择急流勇退,全数撤回中国境内。这件事情,在当时可以说是让无数人摸不到头脑。直到90年代,一位军分区副司令来到中印边境,才终于道出真相。
一、小推车推不上喜马拉雅山
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主战场,在今天的西藏地区与印度的边境交界地带。而在当时,这一地区隶属于西藏军区下属林芝军分区的防卫区内。李春同志,当年就曾经以作战参谋的身份,跟随着我军部队一起前往林芝作战。
九十年代,林芝军分区副司令李春又一次回到了他曾战斗过的地方,为我们解答了那个究竟为什么要撤军的疑问。
展开剩余88%当时对印自卫反击战,所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麻烦,其实就是后勤补给的问题。补给根本就补不上来,我国的西藏地区,是一大片地广人稀的高原地区。但是我国的边境,事实上也就是高原的边界地区。翻过了喜马拉雅山脉,对面的印度就是一片辽阔的平原。
这一点在今天依然能够看得出来,在我国这一侧,攀登珠峰的案例可以说是少之又少。一方面是因为我国法律禁止未经许可攀登珠峰,另一方面就是从我国这一侧,不好往上爬。反映在战争上,其实也是同理的。
但是就是这样的情况下,当年我军的一个连,还是能够干翻对面印军一个团一千多号人。李春将军回忆说,当年的印军都想不明白,为什么我军就能够那么厉害。在高原上,都能够以少胜多,他们根本就想不通我军的补给到底是怎么运上来的。
其实,当年我军的补给,哪里是运上高原的。其实当时从士兵的口粮,到身上的棉衣,全都是当地的老乡们给的,老乡们是把自己的口粮拿了出来,给打仗的战士们吃。当年的西藏没有多少像样的公路,武器弹药全都运不上来。
都要靠老乡们的牦牛,一头牛背几箱弹药,几万头牛背的满满当当。其他的空隙,全部都被塞进去了药品,哪里还有空余送粮食。
当年我们也没有直升机,直到中美建交之后,美国人卖给我们“黑鹰”,林芝军分区才实现了直升机空中巡视。所以我们的伤员,全部都是老乡们一个一个的背回村里的。
更可怕的是,藏区一到冬天,鹅毛大雪下一个星期都不带停的。内地的车辆连拉萨都到不了,老乡的牦牛都走不动路。如果我们一直深入印度,补给线必然断掉。更重要的是,我们在边境作战,我们是“主场”,有老乡的帮助。
但是我们如果深入印度,那就是在人家的土地上,面对人家的人民。人家印度人怎么还会向藏民老乡一样帮助我们,不背后捅刀子就不错了。
而且补给到不了印度,那就必须要“就地补给”。那就难免要对当地人造成损失,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我国的形象。
我们打的是正义之战,是占据了道义上的制高点的,自然不能让人家落了口实。
二、对印作战,不能是长期作战
那如果不是冬天,是夏秋,我们就能够长期作战了吗?答案其实是,也不行。西藏虽然是高原,甚至可以说是雪原。但是西藏的维度却比较低,如果是在夏天的话,由于受到印度洋暖流的影响,往往天气变化无常,降雨量非常高。
而西藏这个地方很有意思,一旦雨水下的太多了,那么必然将会造成山洪。只要发生了山洪,那么就必然会堵路。甚至直到今天,西藏地区的各条主要公路,也会经常因为山洪和泥石流,被彻底堵住。而这一堵,再一修,往往好几天甚至一个星期就过去了。
但是在战场上,一个战机或者一次失败,往往也就是一瞬间的事情。无论是山洪还是大雪,只要发生了那就是补给上不来,援兵上不来,伤兵下不去,什么都搞不了。我国之所以选择在10月出兵,就是为了避开西藏的雨季。
但是我军难道不知道,11月西藏就会进入冬季,开始下大雪吗?当然知道,我军之所以这么打,无非就是两种可能。
第一,根本就没打算在这边长期作战,就打一个月,打完就撤,不和印度做过多纠缠。
第二,大兵以一个月的时间杀入印度,冬天“就在印度过日子”,在印度征粮,在印度补给,这样也就不需要依赖本土了。
但是很显然,我国不可能做出第二种选择。因为事实上,这种选择就是给苏联介入的一个借口,当时的苏联已经和印度签了军事协议。在十几年后的越南,其实当时的情况也差不多。而我国的做法,都是在苏联反应过来之前撤军,这两场战争中我军的决策也是有着共性的。
而我们前面也提到了,印度在后勤补给的问题上,比我们的压力要小得多。那么一旦形成长期对峙,对于我们而言肯定是越来越不利。
所以倒不如退回西藏,如果印军选择继续打,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他们都需要面对,那就继续陪他们打。
而且当时的英美两国,已经开始对印度提供军事支援。甚至就连“社会主义家长”苏联,都选择帮助印度,而不是帮助我国。从各种角度来说,选择在此时继续和印度耗下去,都不是最好的选择。
三、天价成本
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,是我们新中国建立后最困难的时期。当时我国被西方与东方同时封锁,只能依靠自己。还有各种自然灾害,更是让我国的情况雪上加霜。当年轰轰烈烈的“打麻雀”,也造成了病虫害的泛滥,粮食减产也很严重。
当年的那个情况,我国可以说是“一没钱,二没粮”。但是在西藏打仗不比在朝鲜打仗,朝鲜战争时期,我们背靠东北产粮区,还有着苏联的援助。但是在1962年的西藏,这场仗打得可以说是既费钱,还费粮。
当年我们在西藏没有铁路,想要运什么东西上去全都得靠公路,都要靠卡车。但是当时我们在西藏没有输油管道,我们只能靠油罐车往上面送石油。但是两车石油送上去,就得花费掉一车石油的成本,可以说是相当的困难。
后来我们在西藏修了一条输油管道,这种情况才稍有改善。但是即便当时有这条管道,也只是能够供应战场上的消耗,内地的武器还是要靠车拉到西藏,再靠牛拉上前线。这种后勤困难情况,直到八十年代都没有得到完全的改善。
根据当时的新闻媒体报道,1985年的驻藏边防军某部,吃的还是1982年的陈米。可以说,连队里的大米,比连队里的士兵再边境呆的时间都要更长。直到1996年,我们的边防军驻地仓库里,甚至还有着1982年的罐头。
八十年代,我国维持一个西藏的边防团,每年需要花费2000万人民币。那可是八十年代的两千万啊!而在六十年代,我军的情况只会更加的困难。由于印度是英联邦国家,所以当时英国也一度关闭了我国的唯一对外窗口香港,我们的收入更少了。
所以从各种角度而言,我们唯有抓住10月-11月的这一个月窗口期,才是对我们最有利,也是对我们最优性价比的选择。
而且,在我们选择主动撤军之后,印度军队反倒是变得更加的理智了。而且在这一战之后,美苏两大超级强权,都意识到了中国的实力。抗美援朝,是为我们打出了十年的和平,对印自卫反击战,又再一次为我们打出了十多年的和平。
从此之后,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,都不再将中国当作一个可以随便对付的“小国”。而是认真的将中国当作“游离于国际社会外”的第三个大国,中国从一个被双方打压的对象,变成了一个美苏双方都在尝试拉拢的对象。
勃列日涅夫时期,中苏关系虽然依然不怎么好,但是这却主要是因为我国的主动选择。苏联曾经数次试图向我国示好,但是都被我们回绝了。而西方就更露骨了,六七十年代,西方国家纷纷与中国建交。
可以说,正是因为对印自卫反击战,中国的外交局面被初步打开。这一次撤军,对中国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。
参考资料:
"我国为何无条件从印度撤军."法制与社会:锐视版4(2006):1.“老牦牛”——一个汉族干部文化援藏记.党建网,2019-12-10
发布于:天津市